上海苏州河畔的“i人书房”,信任是唯一的门禁

Connor okx交易平台 2025-10-23 1 0

14平方米空间 24小时无人值守 开业两周没丢任何东西

苏州河畔“i人书房”,信任是唯一的门禁

上海苏州河畔的“i人书房”,信任是唯一的门禁

“i人书房”开在南苏州河路1455号。

“一个14平方米的小店可以做什么?”去年11月,王燕艳第一次在小红书问出这个问题。评论区里有人回了两个字:厕所。

时隔近一年,回忆当初得到的这个答案,这个“90后”广西女孩忍不住笑了。

南苏州河路1455号,14平方米的空间如今挂上“i人书房”的招牌,成为24小时开放、无人值守的文化空间。

如何定义这个空间?王燕艳说:“我想让它长成符合这个空间气质的样子。”

就这么大?

租下这个小门面,她开诚布公地把成本全部公开在社交平台上

“就这么大?”记者探访“i人书房”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,王燕艳正在整理这几天收到的快递,上架图书。几个小时里,两位男读者先后推门进来,绕到书架背后,问了同一个问题。

“就这么大。”她回答。

第一位读者点了点头,向屋内张望一下,离开了。第二位读者在门口停留了一阵。

话题通常从店名开始。“你是i人还是e人?”王燕艳问。

“有点i。我从一个公众号看到介绍,一搜位置,离得很近,就过来了。”“i人书房”的新读者陈先生踌躇了一阵,挠了挠头,开口道,“有个问题有点冒昧,不知道方便问吗”。

“是不是要问我开这个店花多少钱?”王燕艳爽朗地接话。

展开全文

i人、e人,是年轻人中流行的性格分类,i人偏内向,e人偏外向。在这个小空间,王燕艳的自我介绍是“i人书房的e人店长”。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(师范方向)的她,做了两年英语老师,回到上海,成为一个教育互联网平台的创业者。

租下这个小门面,她开诚布公地把成本全部公开在社交平台上。“在上海开一家小店要多少钱”,成为“i人书房”账号的第一篇爆文。

租金每月4500元,押二付二,每两年涨5%;注册押金3000元;设计费2000元:包含门头、两个外立面、店内;硬装(拆旧、砌墙、吊顶、电线、网线、灯、地板)一口价20000元;店铺门头、铁门+窗、闲鱼淘的二手家具、新书架、新椅子、新桌子、其他新软装、人工安装和各种定制费,加上已付的8个月租金,目前她总计花了103800元。

“一般开店的人并不愿意公开成本,特别是租金。”记者表示。

“是的,所以我不太好意思问。”陈先生说,有一家他常去的小书店,尽管已经与店主很熟悉,但他依然不知道开书店要花多少钱。但显而易见,开书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这正是王燕艳在租下这个小门面后考虑的问题:如何经营?除了书之外,还能卖什么东西?

为何开这家店?

直到遇到想开疗愈小书店的女孩才恍然大悟,这个空间还得先是书店

为什么要开这家书店?这是王燕艳被问的最高频的问题。

一开始,她在社交媒体征求一起开书店的搭子——“我出钱,你出力”,一起做一个有意思的书店。

有人问:为什么不自己做?她如实告知:“因为主业需要出版物经营许可的资质,所以盘了个铺子;但不经营又太可惜了,所以需要一个搭子。”

发出这个帖子后,王燕艳收到不少私信,想和她“合伙”的有程序员、有原大厂HR,也有原本就做实体商业的。“聊了些关于书店的畅想,得出几个结论:书店太小,餐饮几乎不可能;沿河流量少,必然要线上;所有钱都不好赚,线下就是辛苦钱,愿意支撑这份辛苦的,只有热爱;书店周围环境不错,要做文艺、打卡、社交、文创”,这些关于书店的前期想法,王燕艳也一一在社交媒体记录下来。

开店的进度不算快。“书店空置半年,几无进展。”“i人书房”开业前的帖子里,她这样描述尝试探索的过程:“刚把门面盘下来的时候,脑子里的第一个判断就是:书店不赚钱,觉得一定要做一个不以书为主的业态才能心满意足。直到遇到一位一心想开疗愈小书店的女孩,她把环沪的书店探店心得一一和我分享,并提出给这个书店小空间捐赠添置书籍,我才恍然大悟,这个空间还得先是个书店!”

“书店不赚就不赚吧,还能比现在一文不赚更差吗?无人就自助吧,就算真有人偷书,那我觉得他/她比我更需要这本书;而且,来来往往的人群一旦进入这个小空间,多彩的故事就开始了。”王燕艳写下这段宣言,“i人书店”启程了。

承受“不赚钱”?

希望这个空间是可以自运转的,不希望是单纯的消费,有成为投资的可能性

“我在创办孤岛书店的时候,就已经打算好,如果不出意外,书店只开一年。意外的意思就是书店赚了钱……书店可以不作为一种投资,而是一种消费。刚接触到这则新闻的时候,胡老板(杭州尤利西斯书店老板胡一刀)所表达的观点,倒是给我提供了一条思路:尽管书店会亏钱,但如果亏损在可承受范围内,倒也不是不能尝试。”在新书《所有顽固的人》里,推理作家时晨写道。

2021年4月,时晨在上海南昌路开了一家推理主题书店,一年后书店落幕。2023年1月,曾经的“孤岛书店”以“谜芸馆”之名在大学路上重生,一路磕磕绊绊,一度又面临险些关店的危机。

王燕艳还没看过这本书店同行的“开店生存实录”,不过,在“i人书房”进门的书架上,有好几本与开书店有关的书。“好多读者说想看这方面的书,那我就采购来了。”王燕艳一边整理书架一边和记者聊起来。

开业两周的“i人书房”刚经历了一场“大换血”,店里几乎所有的书都搬走了,又一本本、一箱箱重新补充进去。书店的一面墙上,王燕艳用一张纸条介绍变化:“上一期的‘疗愈’主题已经落幕,新一期的主题‘交换’,欢迎大家把书放到店里,每放一本书,就可以拿走一本书,实现一本本沉寂在书架上的书的‘漂流’,让我们一起让这个空间流动起来。”

三种以“i人书房”外观为主题的明信片,是目前书店里为数不多的可消费项目,每张5元,其中一张写着这样一句话:信任,是这里的唯一门禁。

“我把租办公室的费用挪了过来,所以能承受‘不赚钱’,但我希望这个空间是可以自运转的,不希望这是一笔单纯的消费,而是有成为一次投资的可能性。”王燕艳同样提到“消费”与“投资”之于开书店这件事,“如果只是为了资质开一个店面,在郊区的成本更低。选市中心,就是希望会有故事和更多可能性在这里发生”。

丢东西了吗?

店里不仅没丢东西,还多了东西——读者快递来的书、放在门口的伞……

“24小时开放、无人值守,安全吗?”王燕艳回答:“不仅没丢东西,店里甚至还多了东西,我也有点意外。”

王燕艳住在郊区,每隔几天才会来一次店里,店里的监控她看得很勤快,不只为确认安全,也想知道到底什么样的人会走进这个空间。

“睡觉的时候看不了,不过,早上醒来就会看。”她笑着问记者,“你知道大家在这里最常发生的行为是什么吗?”

“拍照、打卡,然后拿一本书,有人翻一下,有人会看很久。”王燕艳认可“拍照”这个第一行为,“其实这也是一种互动,打卡就是和这个空间产生了联系”。

走进这个“书房”的,有来沪的游客、附近的亲子、上班一族、路过的情侣、晨跑歇脚的青年……王燕艳说:“不问来处,不问缘由,每一位推门而入的人,都值得被一盏灯温柔迎接。”

“会有人把这儿当成过夜的临时居所吗?”王燕艳摇摇头:“或许因为这里有书,会有一种文化的氛围。我也担心过这种情况,不是不欢迎,而是怕影响其他人停留的意愿。不过,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生过。有人在这里看会儿书,小憩一会儿——能成为休息的场所,让身心放松,我也觉得挺好的。”

“大家素质都很高,哪怕一直没有锁门,目前也没有任何盗窃——感谢上海这座城市给我们的底气。”在社交媒体上,王燕艳写道。她指给记者看店里“多”出来的物品——几箱读者快递来的书、一把放在门口的伞、一个尤克里里、一个桌上阅读架……

签了几年租约?

留言墙上,有人说对上海的喜欢因书店又多了一分,希望下次来,它还在

“书店卖什么呢?”“这样的书店赚钱吗?”“无人值守能盈利吗?”王燕艳目前的答案还是——不赚钱。

开店半个月,营收200多元,月租金4500元。

这200多元里,除了明信片等小文创的小额进账,还有三笔稍大金额的,“应该算是读者的打赏吧,鼓励我们继续开下去。”她笑道。

其中一笔66元,来自一个带着女儿来的父亲,“他们来了三次,女儿在这里做作业,也看看书。第二次来的时候,父亲扫了桌上的收款码”。

关注“i人书房”账号的网友、走进书店的读者,都给王燕艳出主意。书店可以有哪些消费项目?自助咖啡角、读书会、跟MBTI(性格测试)相关的文创……其中,读书会被提到的频率最高。

“大家有空的话,可以找个时间办读书分享会。我觉得第一期可以读蔡崇达老师的《皮囊》,店里也有一本签名本,还可以看看电影《浪浪人生》。”书友“邮鱼”是“i人书房”读者群里的活跃分子,一个爱看书的马拉松冠军、外卖员。

“他半夜经常在‘i人书房’看书、打坐、冥想;深夜这一番精神畅游后,伴着清晨一缕阳光,他又出门沿苏州河边跑步去了。他酷爱看书,家里的书曾经一度多到需要占用一半的床——所谓‘藏书等身,枕书入眠’。我问他:你不睡觉吗?他说:困了就睡,饿了就吃,来去自由!”王燕艳计划写100个“i人书房”看书人的故事,“邮鱼”是第一位——“在接单送外卖之余,他个人爱好涉猎极为广泛:瑜伽、话剧、毛笔字、武术、摄影、马拉松、写小说……见到他的那天下午,他开着他的‘坐骑’,那绝对是一众外卖骑手里罕见出众的文艺范儿:外卖箱里都是书,箱子上盖的是马拉松的荣誉毯,车身上贴满了有态度的文字。在他身上,我看到了对生活的无尽热爱,对世俗的无欲看待,看到了生而为人本来的自在。”

王燕艳说,正是因为书店这样的载体,可以连接到很多美好的人与事。“尤克里里和桌上阅读架都是这位可爱的书友拿来的,还有那些关于跑步的书。他说,他在这个空间享受了很多,想为这里做点贡献。”

王燕艳采购了各式各样的便利贴,在书店里留下画笔和纸。留言墙上,有人写满两张信纸,还留下两张自己拍摄的上海街景;有人涂鸦,为书店设计logo;有人无意经过,有人慕名而来;有人记录在这里看的书,有人说拿走了一本、下次再带回一本;有人说看着书店一点点成型,犹如在这座城市又多了位“朋友”;有人说对上海的喜欢只因这里的书店又多了一分……

留言最多的是“感谢”,还有这句“希望下次来的时候,它还在”。

“签了几年租约?”记者问王燕艳。

“四年。”王燕艳答。

“那就像是大学的一次轮回。”记者说。

“希望经过四年的修炼,可以继续‘升学’。”王燕艳笑道。

在书店的桌子下,她留下一个纸箱,装着给“邮鱼”的礼物,一个新的桌上阅读架。

(来源:解放日报 记者 施晨露)

评论